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新聞專題 > 紙上博物館> 〔紙上博物館〕佛陀紀念館十周年 人間池塘.海線絲路

紙上博物館

字級

〔紙上博物館〕佛陀紀念館十周年 人間池塘.海線絲路

【作者:妙功】 2021-07-08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館將屆滿10周年,館方規劃《人間池塘》與《佛教海線絲綢之路》兩項藝術特展,其中《人間池塘》展出百年來名家畫荷之作,包括張大千贈予星雲大師的兩幅珍品,由佛光山首度對外公開展示。

荷花藝術大展 演繹文人情懷
《人間池塘──張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是佛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展出,精選晚清至現當代名家70餘件畫荷之作,藉由荷花創作意象,傳達藝術家在「人間修行」的善美與真心,以及畫家演繹荷花的千姿百態與文人情懷。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指出,這些作品中,佛光山提供清代的吳昌碩、王震、趙叔孺、李苦禪,以及當代的張大千、梁丹丰等畫家共10幅畫作。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家或信徒早期送給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作為建寺義賣,大師不忍心出售,認為「文教化心」才是究竟,寺院可以慢慢建設,但書畫不能不好好保存,因此這些珍貴字畫得以保存至今。

其中張大千的作品〈墨荷〉與〈荷花〉,是大千居士早年贈予至友星雲大師的珍品,兩幅畫風和構圖都非常奇特,也是佛光山首度對外公開展示。

此外,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新近修復完成的張大千精作〈墨荷〉、〈水殿暗香〉、〈荷花〉等經典作品,以及嶺南派大師趙少昂、歐豪年師徒作品也同台展出。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表示,史博館的荷花相關館藏有200多件,以水墨畫近百件為最多。這次特展取名《人間池塘》,是呼應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以池塘生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為大眾學習象徵精神。

策展人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教授林秋芳、史博館典藏組助理研究員陳勇成共同規畫五大主題,包括「大千風采」、「金石風格」、「嶺南風光」、「文人風雅」與「東西風情」等創作風格,並於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6月出刊的《博物館簡訊》第96期專文介紹。

海線絲綢之路 猶如身歷其境
在佛館第三展廳展出的《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則是全球跨時空的佛教新媒體藝術首展,以嶄新的媒體科技,重現海上絲路及佛教傳播歷史進程,呈現360度環形互動劇場,以裸視3D引領觀眾身歷其境。

如常法師指出,佛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與時俱進」的理念,致力於讓藝術、文化與歷史活起來,以嶄新媒體科技,環形互動劇場、沉浸式可視化環境、數位地圖集等新媒體技術,重現海上絲路及佛教水路傳播的歷史文化進程,從不同角度思考法水流傳五大洲的起源。

「絲綢之路」包含陸路與海路,這兩條絲路延伸範圍廣遠,不僅是古代國際貿易「商道」,更是佛教傳播的重要「佛道」。靠著舟船乘載航行的「海線絲綢之路」,無法像敦煌石窟、莫高窟等「陸上絲綢之路」留下大量遺址,成為後人研究場域;而策展團隊規劃「佛教海線絲路」、「起源與弘揚」、「海上佛教地圖」三大單元,堪稱佛教界創舉。

這項特展結合跨國學術研究、考古、數位影像、數位媒體等,將早期僧侶由海上貿易路線,搭船到各地傳播佛教教義,受當地文化影響,以廣泛多樣畫像、雕像及建築型態,讓觀眾看見海線佛教的脈絡,具有文化、教育、歷史、藝術與學術性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佛教地圖」經過數年考察,足跡遍及7個國家14處佛教古蹟,紀錄沿海佛教聖地遺址,讓觀眾至展覽現場,可以親身感受宛如穿越時空,身臨其境,進行一趟海上新科技的朝聖之旅。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擔任總策展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Dr Lewis R Lancaster)擔任學術策展人;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數位博物館學教授莎拉肯德丁(Prof. Sarah Kenderdine)、新媒體藝術先鋒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邵志飛擔任藝術總監。

佛館配合政府防疫,現在閉館中,開館時間請關注佛館官網:www.fgsbmc.org.tw。
12345678910第1 / 11頁
追蹤我們